2.5.18

《大賣空》The Big Short 2015 自食貪婪惡果

貪婪不是錯,錯的是因為貪婪而變的盲目愚蠢。

2015年的《大賣空》The Big Short

當年一看完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,
金融海嘯的元兇們自食惡果超爽Der~
貪婪的金融市場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毀滅~無盡諷刺

但也是事過境遷才能如此輕鬆看待,
2008年的金融海嘯牽連全球的經濟衰敗,
連家母也遭殃,她與幾位同事被公司無預警的強制退休,
就這樣被迫離開奉獻了16年光陰的工作崗位,
雖然長年工作的母親得以休息也是好事,但她始終為這件事非常的憤怒!
因為資方的作法和決定非常的突然魯莽而且不尊重人,
過了幾年,風暴過去,公司才又找她們回去上班,
但家母就是生氣地不願意回去!哈~


電影中的金融術語起初沒有全看懂,
但透過劇中有趣又易懂的解釋加上演員情緒反應,
其實當年第一次看就能懂七八成了,看懂故事更是毫無阻礙~
可以參考 當年寫的心得感想

因為很喜歡這部作品,
想分析如何編排才有如此戲劇娛樂效果,
不討論事件始末真實性只是很主觀的觀影體驗分析
若有錯誤或意見,還請勿見笑,歡迎指正與討論,謝謝。

=========以下文章內容涉及劇情 , 請慎入==========


1.金融花招解釋
先將電影中的金融花招寫下來,後面再來討論故事和角色。

引起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:次貸/次級貸款=垃圾,無法回收的貸款。
市場為了賺更多錢,隨便借錢給沒有還錢能力的民眾買屋=次貸
市場為了賺更多錢,把次貸包裝成房貸債券賣給投資人=房貸債券
市場為了賺更多錢,把眾多房貸債券包裝成新商品CDO賣給更多投資人=CDO
市場為了賺更多錢,把眾多CDO再包裝成新商品CDOs再賣給更多投資人=CDOs
以上就是導致金融海嘯的次貸連環爆,超像一串鞭炮的~次貸就是引線~

而主角們的商品就是和銀行簽這些房貸商品會不會倒的保險,信用違約交換
若房貸沒爆(沒違約)就需要一直繳保費,若房貸違約到一定程度就能拿到保險金。


忍不住科普了一下,用心智圖大概排出來,
底下兩排小字是較詳細的附註,有興趣可以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觀看


2.故事佈局角色安排

將上方講的 房貸債券→CDO→CDOs 多層衍生性金融商品
拆成故事的階段性危機,逐步解釋,提高危機爆發的緊張感,觀眾也比較好吸收。
最後再由次貸危機爆發造成金融海嘯做收尾。

主角們的信用違約交換其實也是造成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,
但為了戲劇化,將主角們的賣空行為變成讓觀眾認同的揭發弊端,
美化賣空方(揭弊),醜化市場方(貪婪),
並用世界末日的災難電影來包裝,

主角(觀眾同理心):特立獨行的異類(弱勢形象)
→質疑體系的異類,無名小卒,揭露弊端

反派(觀眾的責怪對象):金融體系→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→化為實際的人物與行為
→房貸債券(貪婪的券商),任意放貸(貪婪的業務),假評等(貪婪的評等機構),CDOs(貪婪的經理人)。

故事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浩劫:
旁觀者:賈德·佛奈特,只想分一杯羹的痞子,隔岸觀火的局外人。旁白。
孤僻天才:麥可·貝瑞,如同觀眾,一開始就知道結果,但與人疏離而不受支持。
深陷其中:馬克·鮑恩,如同受金融海嘯傷害過的觀眾,不相信金融體制,充滿憤怒。
嚮往崇景:年輕二人組,嚮往金融業,卻一路見證金融體系的醜陋與崩壞。

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




3.電影內容

第一幕發現次貸危機
2005年,市場因為房市繁榮來到最高峰,每個人都靠房市賺大錢,發大財,
沒人懷疑房市會崩盤,全部的人都在取笑或反對主角們白白送錢的投資行為,
但2008年卻是因為房市崩盤而造成金融海嘯,此點十分諷刺。

回到2005年,
故事進行中介紹麥可·貝瑞馬克·鮑恩的背景並穿插角色獨特個性與作風,
麥可·貝瑞從歷史數據上的細心觀察以及研究,
斷定房市在2007年調回正常房貸利率就會崩盤,
並在無人支持與眾人嘲笑聲下,大量賣空房市。
亮點:發現真相的少數異類卻被看衰諷刺市場榮景的自大。

第二幕查證次貸危機,揭發市場醜陋
賣空房市消息傳開,只有賈德·佛奈特對此事認真,
佛奈特歪打正著的找上馬克團隊,馬克團隊雖有興趣卻也存疑,
於是自行調查房市狀況再行決定,
年輕二人組也間接地因為佛奈特兒決定要賣空房市,透過退休交易員得到賣空資格,
馬克團隊的調查結果發現房市的狀況非常糟糕,市場卻還得意洋洋,決定賣空房市,
而堅持賣空的貝瑞則是遭到上司的反對。

隨著時間過去,房市開始出現衰敗跡象,應該被看好的賣空反而失利,
馬克團隊找來佛奈特質問,二人組面臨保費增加的困境,貝瑞的避險基金獲利持續下跌,
調查後才發現原來連必須公正的評等機構都在給假評價,共犯結構漸漸浮出檯面,
為了弄清楚金融市場究竟在搞甚麼鬼,馬克團隊和二人組先後來到拉斯維加斯證券會議
拉斯維加斯的奢華享樂反映出市場仍一片榮景,其中卻藏著各種亂象和漏洞,
二人組加倍賣空慶祝,班提醒,若賭對就意味著民眾遭殃,他們才知事態嚴重,
這邊就像提醒觀眾,這一切就是造成金融海嘯慘況的"金融遊戲"

馬克最後和CDO經理人見面後才知,金融市場的貪婪手段讓房市投注資金被擴大20倍,
馬克為此十分哀傷,市場的醜陋和扭曲已超乎自己的想像,金融市場崩潰在即
對環境的無能為力就像當年無法挽救的哥哥一樣,一切即將逝去。

亮點:抽絲剝繭揭露弊端,指責市場貪婪與愚蠢
拉高困境阻礙主角,馬克對貪婪的憤怒與哀傷

第三幕次貸危機的隱瞞與爆發
2007年,銀行紛紛出現危機並且裁員,次貸風暴準備爆發,
然而房貸商品和違約交換價格都完全沒變,因為銀行為了拋售這些商品以求自保而隱瞞,
就在此時,起初被眾人嘲笑的違約交換反成為市場搶手貨。

但風暴比想像中的還大,多間銀行開始面臨倒閉,
更超出馬克意料之外的是,自己母公司也持有要賠給別人的違約交換,
演變成馬克自己和自己母公司對賭房市的局面,自己打自己,
這讓馬克無法隔岸觀火,勢必要丟出手上的違約交換幫助母公司,
馬克對市場貪婪愚蠢不滿的糾結憤怒達到了最高點,寧死不從。

但如果銀行倒閉,違約交換也將成為廢紙,
二人組在班的幫助下,廉價出脫手中的違約交換,驚險獲利,
貝瑞也開始拋售,佛奈特得到分紅獎金,證明賣空的大夥兒都是對的,一吐怨氣。

脫險之後,次貸風暴爆發,雷曼兄弟倒閉,
二人組趁亂混進最嚮往的金融交易場所,卻只看到一片狼藉,
失落的看著嚮往中的聖地,對崇景的大人們失望。

麥可貝瑞認知到就算自己判斷再精準,
人們並非根據事實與結果選擇投資標的,
而是依靠權威和熟悉度來選擇投資標的,
而貝瑞自己並非讓人熟悉的對象,
所以獲利後決定結束基金公司。
"貝瑞的基金最終獲利489%,26.9億美元。"

馬克在座談會上說道 :
自己並非見獵心喜,
而始終希望市場的欺騙手法得到教訓,保留良知
但意識到人類永遠學不乖,歷史只會不斷重演,而感到悲傷。
(也許也是編導對整件事下的註解,但過於無趣,以危機爆發來偷渡)

馬克說出心理話後,已有釋懷,態度由憤怒轉為悲傷,
最後無力挽救人心之下,選擇妥協求售自保。

片尾字幕說道 :
金融風暴過去之後,
2015年,銀行又開始販賣新商品,就是CDO的新瓶裝舊酒...


人性本質不改變, 歷史只會一再重演。



第一幕心智圖,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



第二幕心智圖,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





第三幕心智圖,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





英雄旅程心智圖,請按中鍵另開視窗放大


沒有留言:

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預測 2023 Oscars predictions

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  部分得獎預測 2023 Oscars Predictions ●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: 《媽的多重宇宙 》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●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ng: 關家永...